农化服务

田间培训与种植指导

马铃薯

马铃薯病害大全

马铃薯,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块茎可供食用,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,仅次于小麦、稻谷和玉米。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,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。“马铃薯”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,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《松溪县志食货》。中国东北、河北称土豆,华北称山药蛋,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,江浙一带称番芋或洋山芋,广东称之为薯仔,粤东一带称荷兰薯,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,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“土豆”。

       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。和番茄类似马铃薯的病害也较为繁多,据统计超过300种,常见的造成重大危害的有十余种。

       马铃薯早疫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

       主要为害叶片,也可为害块茎,多从下部老叶开始。

       叶片受害:初期有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,后扩大,呈不规则形,同心轮纹,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晕;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;严重时,连合成黑色斑块,叶片干枯脱落。

       块茎受害: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、稍凹陷、病斑,边缘明显,病斑下薯肉组织变成褐色干腐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选种早熟耐病品种;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;选择地势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;增施磷、钾肥,提高植株长势;合理密植,保持通风透气;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,减少病源。

       发病初期,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:代森锰锌,代森锌,苯醚甲环唑,肟菌戊唑醇,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配合皓达1000倍液叶面喷施2次,间隔7-10天。

马铃薯早疫病危害症状

       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

       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,块茎未见发病。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圆形病斑,扩展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,有的叶斑不太明显;潮湿时,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收获后进行深耕;实行轮作。

       发病初期,选择喷洒以下药剂:50%多菌灵+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配合皓达1200倍液喷施,隔7~10天1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

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

       马铃薯炭疽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

       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。

       叶片染病:发病初期叶色变淡,顶端叶片稍反卷,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。

       地下根部染病: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,易剥落,侧根局部变褐,须很坏死,病株易拔出。

       茎部染病:生许多灰色小粒点,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实行轮作;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;加强田间肥水管理,避免高温高湿条件出现。

       发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:嘧菌酯,苯醚甲环唑,或三氯异氰尿酸配合皓达800-1000倍液叶面喷施。

初期叶片

顶端叶片反卷

       马铃薯晚疫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多从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开始。

       叶片受害: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、绿褐色小斑点,边缘有灰绿色晕环;湿度大时外缘出现—圈白霉,叶背更明显;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,如薄纸状,质脆易裂。

       块茎受害:表面出现黑褐色大斑块,皮下薯肉亦呈红褐色,逐渐扩大腐烂。叶柄受害:形成褐色条斑;潮湿时有白色霉层;严重时叶片萎垂、卷曲,全株黑腐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选种抗耐病品种;选择地势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;增施磷、钾肥,提高植株长势;合理密植,保持通风透气;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;建立无病留种地,或脱毒种薯,减少病源。

       发病初期,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:代森锌,代森锰锌,烯酰吗啉,霜脲氰,氰霜唑,唑醚菌胺或氟啶胺,可配合营液一起喷施,如皓达、皓韵等。

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

      马铃薯软腐病

      危害特征:

      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、贮藏期对薯块为害严重。

      茎块受害:初在表皮上出现水浸状小斑,后扩大,并向内扩散,呈现多水的软腐,腐烂组织变褐;湿度大时,表面有絮状菌丝体,间夹小黑色球状物。

       叶片受害:下部老叶先发病,出现不规则暗褐色病斑,湿度大时腐烂。茎受害:髓组织腐烂,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,叶片变黄。

      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栽培时加强管理,保持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;避免大水漫灌;及时拔除病株,并用石灰消毒。

       收获前5~7天停止浇水;贮藏前薯窖灭菌;选择成熟无伤的马铃薯在阴凉处存放2~3天准备贮藏;贮藏期间保持通风。

       发病初期,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:皓达配合三氯异氰尿酸、中生菌素、农用硫酸链霉素、春雷霉素叶面喷施2-3次,间隔7-10天。

     马铃薯软腐病危害症状

        马铃薯干腐病

        危害特征:

        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,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,呈同心轮纹状,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,即病菌子实体。

       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,常呈空心,空腔内长满菌丝;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、僵缩、干腐、变轻、变硬。剖开病薯可见空心,空腔内长满菌丝,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,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腐,不堪食用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及时清除病株残体;新薯入窖前将窖内清扫干净,可用咯菌腈喷雾,并用硫磺粉熏蒸消毒;入窖时剔除病、伤、虫咬的块茎,并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左右,使块茎表面水分充分蒸发,伤口愈合,再入窖;窖内保持通风。

马铃薯干腐病危害特征

块茎病部横剖面

       铃薯疮痂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

       主要侵染块茎,块茎染病先在表皮产生浅棕褐色的小突起,逐渐扩大,木栓化,表面粗糙,后期在病斑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型疮痂状硬斑块。病斑仅限于表皮,不深入薯内。

      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选种抗耐病品种;与非茄科蔬菜轮作5年以上;选择地势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;合理密植,保持通风透气;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;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。

       选用无病薯块留种,种薯用40%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2小时,浸种后再切成块,否则容易发生药害。

       种植马铃薯的地块宜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,苗期、果实膨大期不要偏施氮肥,建议施用皓达有机水溶肥料1000倍+皓达钙1000倍叶面喷施,遇干旱应及时浇水,做到旱能浇,涝能排。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即可减少疮痂病的发生。

       在马铃薯开播时,先把肥料进行拌肥,按1000斤复合肥加皓达养分增效剂3-5斤拌匀后,再与马铃薯薯种一起播施。

      发病初期,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:络氨铜,农用链霉素,水合霉素,或噻菌铜。

 马铃薯疮痂病危害症状

       马铃薯粉痂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。

       块茎发病:初期在表皮上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,有半透明晕圈,后小斑逐渐隆起、膨大,成为大小不等的“疤斑”,随病情的发展,“疤斑”表皮破裂,反卷,皮下组织呈现橘红色,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。

    根部发病: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严格检疫,对疫区加强封锁,禁止外调;实行轮作;加强田间管理,高畦栽培,避免大水漫灌;增施基肥和磷钾肥,多施石灰或草木灰;选用无病种薯,必要时可用嘧菌酯或精甲霜灵种衣剂喷种,晾干播种。

马铃薯粉痂病危害症状

块茎病部横剖面

       马铃薯黑痣病

       危害特征:

       主要为害幼芽、茎基部及块茎。

       幼芽染病: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,造成缺苗。

       出土后染病: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,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,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,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、块状或片状、散生或聚生的菌核。

       轻者症状不明显,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,或叶片卷曲呈舟状,心叶节间较长,有紫红色色素出现;严重时,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,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,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。

       防治方法:

       选用无病种薯,培育无病壮苗,建立无病留种田;发病重的地区,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,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,避免早播;一旦田间发现病株,应及时拔除,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,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。

       种薯处理:35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+皓达2000倍液浸种10分钟,或用50%异菌脉0.4%溶液浸种5分钟。

       发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:苯甲.丙环唑;噁霉灵,噻氟菌胺,每亩用量14~20ml配合皓达25-40g兑水40~60斤茎叶喷雾。

茎基部危害症状

块茎危害症状

本文转自老刀网,稍有改动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小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