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化服务

田间培训与种植指导

马铃薯

马铃薯又要开种了,薯种该如何选?

皓达小编语:马上又到了内蒙马铃薯种植的季节了,小编想在这与马铃薯种植朋友们分享一下播种小常识,仅供参考。

   马铃薯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,种薯在土温5~8℃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,最适温度为15~20℃。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~22℃。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~13℃(土温16~18℃),高于20℃时则形成缓慢。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-2℃即遭冻害。

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,如遇干旱,每亩每次灌水15~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。

马铃薯虽能适应多种土壤,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(pH5.5~6.0)黑土最为理想。密度每亩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。

一、整地施肥

应选择土壤肥沃,土层深厚,疏松,透气性好,微酸性的沙壤土,结合翻地亩施入20千克以上的复合肥(氮、磷、钾的比例为1:0.5:2)。

二、如何选种

1) 应选无病、表皮光滑而嫩薄、薯形正、芽眼明显而且具有该品种特征的薯块做种薯,贮藏不当或贮藏时间过长而衰弱的薯块或发芽细长纤弱的薯块,生活力弱,易感病,不能作种薯。

2) 一般用大种薯作种的产量比小种薯的高,但用大种薯作种,用种量大,成本高,因而生产上多用中等大小的薯块作种薯,一般每个种薯以50克左右为宜。利用不切块的整薯播种,有防病保苗、防旱防涝、避免切口传播病虫、省工、出苗整齐、根系发达、生长势强等优点。

3) 种薯切块播种可节约用种和提早发芽。一般每个切块重量不应低于20克,其上应有1~2个芽眼,种薯切块时,为防止发干腐病、环腐病和青枯病借切刀传染,切刀应严格消毒。

三、种薯播前拌种处理

1) 甲基托布津+克露+滑石粉

2) 安泰生+适乐时+阿米妙收

3) 农用硫酸链霉素+烯酰•嘧菌酯+苯醚甲环唑+滑石粉

四、病害防治:

马铃薯环腐病


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,它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,地下茎沿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,常造成死苗、死株,严重影响产量。一般在开花期出现症状。先从下部叶片开始,逐渐向上发展到全株。初期叶脉间褪绿,逐渐变黄,叶片边缘由黄变枯,向上卷曲。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,这种病菌主要生活在茎和块茎的输导组织中,基部横着切开后,可见周围一圈输导组织变为黄色或褐色,或环状腐烂,用手一挤,就流出白色菌脓,薯肉与皮层分开。

其防治措施如下:

1) 选用抗病品种。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、抗病品种。

2) 整薯播种。为了避免切刀传染,采用小型种薯整块播种,可减少病害的发生。

3) 加强管理。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发现病株,及时拔除并销毁,以减少病源。

4) 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可用50%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2%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加皓达有机水溶肥料800-1200倍液。7~10天防一次,连防2~3次。 交替用药,效果较好。

干腐病


为害症状:

为害块茎。发病薯外表出现稍凹陷斑块,黑褐色,切开病薯,腐烂组织呈黑色,黑褐色,淡褐色或黄褐色,病情进一步发展,病薯形成空洞。病斑多发生在块茎脐部,初期在块茎病部表面呈暗色的凹痕,逐渐发展使薯皮变成典型的皱缩或形成不规则的同轴褶叠。发病重的块茎病部边缘呈浅灰色或粉红色多泡状突起,剥去表皮,病组织呈淡褐色至黑色粒状并有暗红色斑。髓部有空腔,干燥时白色菌丝充满空腔,湿度大时,发病部位呈肉红色糊状物,无特殊气味,湿度低时,内部患病组织呈褐色并变干,至干硬而皱缩。

发病规律:

被侵染的种薯腐烂,污染土壤,污染的土壤又会附在收获的块茎表面。适宜生长温度为20~25℃,5℃时生长缓慢。贮藏后前2个月发病较轻,2个月后随着贮藏时间延续,该病危害逐渐加重。窑藏马铃薯较窖藏马铃薯发病重,当窖温较高、湿度较大时,大量贮藏的薯块发病较重。翻窖、倒窖次数多,易造成新的机械损伤,对该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,发病重。此病与生长期的降雨量没有明显关系。一、越冬。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残组织、土壤中。二、侵入。主要通过收挖、运输期间所造成的伤口、擦伤表皮的块茎侵染,也可通过其他病害所造成伤口侵入,还可通过块茎皮孔、芽眼等自然伤口侵入。

解决方案:

1) 收获运贮期间尽量避免薯块受伤,减少侵染。收获后适当干燥待愈伤后入窖贮存。

2) 贮藏早期适当提高温度,搞好通风,促进伤口愈合;以后控制温度在1~4℃间,减少发病。

3) 种薯切块后尽快播种;适当晚播,地温升高利于伤口愈合;用杀菌剂处理芽块,减少侵染源;用未污染的器具运送、播种种薯。 

农药防治:

1) 60% 唑醚·代森联1000-2000倍+70% 甲基硫菌灵1000倍+皓达1000倍

2) 75% 肟菌·戊唑醇5000-6000倍+50% 福美双500-1000倍+皓达1000倍

青枯病


症状:植株稍矮缩,叶片浅绿或苍绿,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,开始早晚恢复,持续4-5天后,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,叶脉变褐,茎出现褐色条纹,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,湿度大时,切面有菌液溢出。块茎染病后,严重时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,切开薯块,维管束圈变褐,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,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,严重时外皮龟裂,髓部溃烂如泥。

发生规律:

细菌引起的病害。病菌随残组织在土壤中或病薯块上越冬,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,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,是典型维管病害。一般酸性土发病重。土壤含水量高、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

防治方法:

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植株整株枯萎而死亡,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,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。

解决方案:

1、发病初期:皓达1200倍液+72%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叶面喷施;

2、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+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-500倍液叶面喷施;

3、灌根:皓达800倍液+可杀得2000灌根,隔7天灌一次,连续灌2-3次。

皓达水溶肥料同其他药剂混用,可提高农药药效,延长药力有效时间;建议一定要二稀释使用;不建议与强酸、强碱性药剂混用。  

本方案仅供参考,请结合实际情况使用。